
AI工具站拆解系列03:我研究了所有 Nano Banana 网站,原来做AI图片站的秘诀是这个...
我看了几乎所有 nano banana 相关的 AI 图片站,今天我就带你一起来揭秘其中的秘诀!我们会分析从推广到产品设计的细节,看完整个分析,相信你也会做出一个优秀的AI图片站!
我看了几乎所有 nano banana 相关的 AI 图片站,今天我就带你一起来揭秘其中的秘诀!我们会分析从推广到产品设计的细节,看完整个分析,相信你也会做出一个优秀的AI图片站!
上次拆解了 nano banana 搜索结果排第一的套壳网站,这周我还在研究图片站,因为我想学习他们是怎么做起来的,我们是否也能做一个有流量的图片站呢?毕竟未来还可能发布更多强大的图片模型,而我们做好了准备,就可以在下一次的发布时机中一同起跑。
带着学习的目的,我去看了所有在 Google 搜“nano banana”排名前十页的网站,并且就“nanobanana.xxx”的所有网站看了个遍,把目前我能看到有数据的网站都收集了起来。
P.S. 我已经把这些网站数据都收集下来,帮忙点一下赞和推荐,可以来群里找我领取哦~
毫无疑问,所有直接相关域名都被抢注一空!
网站赏析 - 上
今天我们就每个网站简单分析一下
nanobanana.ai
这个网站排行榜第一,我们已经详细拆解过,可以参考过去文章 AI工具站拆解系列02:排名第一的 Nano Banana 网站流量全面拆解及复刻
nanobananaimg.com
看到在搜索结果第十页,以为没有多少流量,结果一查发现有 16 万的访问来自付费(占比75.68%),但看的出来面向的国家是印度巴西等付费能力不太高的地区,相应的广告投入成本也较低一点。 网站有在 ProductHunt 发布,注册用户有大约 3.9% 的付费转化
ainanobanana.ai
同样也是付费投放玩家,76.92%的流量来自付费,不过这里的流量大头是西班牙和韩国。
在设计上,首屏没有出现编辑器需要点击或下滑,编辑器主打图生图能力,说实话切换文生图的 tab 可见度较低,一度让我没有此功能。
nano-banana.pro
这个网站首屏很直接,多余的废话没有,直接给你编辑器,连提示词都给你写好了,不得不说对于大部分有意愿搜索的用户来说,可以直接上手测试效果,访问深度也有 3.34 个页面。
banananano.ai
这个网站域名是 21 号注册,比其他 14 号注册的晚几天,但其流量(30920访问)依旧做起来了,不得不说字体选得不错,首屏有一定的设计感,没有花哨的背景和繁杂的动画,页面算是干净的。
但也可能太干净了,让人无法一下子就找到核心功能,跳出率有 56.41%,页面深度也很低只有 1.67。其中 73.59% 的流量来自印度,可能跟本地用户的访问意图也有一定相关性。
nanobanana.org
这个网站估计是在中国的社媒渠道宣传,90% 的流量来源搜索且中国用户占比 80.7%!
同样首屏没有编辑器,但跳出率只有 37.19%,且停留时间(3分钟)和访问深度(2.94)都算比较好;跟上面 banananano.ai 形成鲜明对比,侧面印证了用户的访问意图跟不同国家用户的习惯也很大相关性。
在设计上也算有一点差异化,左边上传,右侧提示词,没有预留结果页面(在空状态下确实浪费空间),也许生图后结构会有变化。
nanobananaai.com
这个网站作者很聪明,在 X(twitter) 上建立了账号,一度让人以为是官方账号,有三四千粉丝。而且域名很符合普通用户直觉,似乎大家觉得这就是官网地址?所以直接访问占比达到了 47.34%,社交访问也达到了 9.5%。
nano-banana.io
SEO 做得不错,有 95% 的流量来自搜索访问,但网站设计实在太差,让人一眼山寨感满满,混乱的配色给人极度不安全感,停留时间只有52秒,跳出率接近 65% 了,可惜。
nanobanana.studio
这个域名注册也较晚,8月21号注册;也是这些网站中数据做得很漂亮的一个,值得学习,其停留时间做到了 4:51,跳出率也只有不到 35%,访问深度达到 3.85。
我觉得核心作对了这么几件事:
- 免注册,直接可以操作
- 不需要考虑输入提示词,上传图片即可
- 默认给你生成手办,算是经典场景
而在商业策略上,是通过付费解锁更多主题的方式,对用户来说操作简单,付款解锁主题简单易理解,甚至都不需要全网找提示词了,活该人家赚钱啊!
这个网站我也仔细拆解了,作者是韩国人,有 Youtube 和 Facebook 的自媒体账号,前期 100% 流量来自韩国,也算是一个小而精的作品了!
网站赏析 - 下
上文我们拆解了 9 个流量最高的 nano banana 图片站,发现了几个关键模式:有人靠低价投流抢跑,有人凭借“首屏即用”大幅降低跳出率。
今天要分享的 10 个案例更有意思:有站点通过开源仓库把停留时间做到了 21 分钟,有老站仅靠内页就杀进第一页。
更重要的是,我会在文末帮大家梳理一套“从流量到转化”的完整方法论,保证你看完能直接用到下一个热点。
ainanobanana.io
一个付费投流选手,记录的时候有 85.38%来自付费流量(9月2日),韩国和印度都接近40%,其次美国16.07%,算是走了比较差异化的投流策略。
9月3日跟进数据发现印度流量上涨 39.94%→53.29%,付费流量比例有一定下降 80.11%,看来前期的广告给网站带来了一定的正向效果。
随着印度用户上涨,跳出率从28%到了48.79%;出站流量中支付/登录占比4.2%,转化率还不错。
我们看看网站设计,首页提供三个入口,对于其网站的主打关键词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,且从设计角度来看一个页面应该保持一个主要行动点,而不是让用户在选择前过度思考。
来看看编辑器,这是我比较认可的交互形式,将上传图片作为可选项,并且提供 Example 快速填充功能。
这种模式下图片作为可选项,不上传图片则是用文生图模型,上传图片则是走图生图模型,将复杂的模型选择逻辑交给后台,把简单留给用户。
图片生成后,提供更多引流操作入口,这才是更合理的提高页面访问深度的做法。
nano-banana.ai
做了 Toolify 外链,大部分来自搜索流量(74.63%),外链9.39%,付费0.06%,是个很健康的比例,且美国用户占据大头,照理说网站的营收情况应该不错。
但细看一下产品设计,问题就大了,首先是编辑入口没有提供直接操作,Generate 按钮不可点击,更合理的做法是让用户点击后提醒登录,而不是现在这样让用户自己去发现并成功登录才可使用,登录转化会受到影响。
后来发现是没有输入 prompt,按钮就无法点击;在我登录并输入 prompt 后,点击 Generate 后页面发生了跳转,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页面,且此时并没有执行生图操作,需要用户再点击一次才行。
这样的产品设计缺少引导提醒,缺少点击反馈,增加了额外的点击次数,每一步都是流失目标用户,可惜了那么好的流量。
nanobanana.io
产品设计上,首页提供了很多文字(估计是为SEO使用),和 X 帖子内容展示,但是缺少编辑器,需要点击按钮跳转,增加了流失率。
付费带来了3.5k的流量,查询了相关方,发现其是付费投流的老手了,在 Google 广告平台几乎把热门词都投放广告了。
产品设计上很普通,注册用户送15积分,生图一次要20积分,我连充值都需要自己点击对应页面充值,页面没有任何提示或引导;可惜广告花的钱没能用在刀刃上。
nanobananaai.org
这个网站就比较厉害了,数据分布均匀,产品设计很简单,而且用户停留时间和付款率都很高,接下来我们一一分析。
首先他很早就发布了 github 仓库来介绍模型,实践是8月14日下午三点多,现在有 53 start,还在 Peerlist 发布项目,这为他带来了不少的流量。
其次是它的直接访问流量很高,暂时不清楚是怎么做到的。
出站流量中去 Stripe 占比登录的比例达到了 48%!说明出站中有很大部分用户打开了支付页面;网站的停留时间有 21 分钟!
网站提供一次免费试用的机会,不需要登录就可以生图,一次之后会有友好的登录提示:
而且 prompt 是可选输入的,真实的效果可以通过切换 style 选择,大大简化了用户的上手难度。可能也就是在这些产品设计上的巧思,提升了用户的浏览深度和时长。
nanobanana.tools
流量438不多,95% 左右来自日本,停留时间 0:06 跳出率 56.4%,几乎很差的数据了。
首页没有编辑器,全是文本+画廊,需要点击行动点跳转;难怪停留时间那么短。
nano-banana.live
这个网站没有接编辑器,而是作为一个资讯集合的网站,其实在设计上是有一定吸引力的。不过这类网站,在大家几乎明确的搜索目的下,停留时间也只有 0:11,跳出率 72.54%;我看到更好的做法是,在模型发布前 利用其他生图模型+提示词,来模拟 nano banana 的生图效果。
接下来这几个网站,不是新注册域名,而是以前的图片站,网站访问量有大有小,但也能通过内页的方式把关键词排名做到前10页,我们主要看看这些老站在产品体验上的设计思路。
flux-ai.io/model/nano-banana-ai
去年 8 月 4 日注册域名,这是一个月均访问82万的图片站,网站编辑器设计有一定巧思。
首先是一个 prompt 输入框,这个输入组件有快速清除和复制功能,还附带一个 optimize prompt 按钮;其次选择 model 里还可以切换 Flux Kontext 模型。
中间是一个大的预览界面,右侧还有生图历史。整个编辑器没有用 tab 去隐藏信息,一目了然的结构,没有多余的文字介绍,
前面的网站我都有看移动端表现,但除了基础的响应式没有做特别优化,这个站点有单独优化,把生图历史这样不重要的内容隐藏起来,而且移动端界面也简洁清爽。
fluxproweb.com/model/nano-banana-ai
这一家7月流量 126 万,相信大家看设计风格和细节能看出来,跟上面是同一家作者,这两个站点是值得研究的,居然用相似的方法,把两个老站的 nano banana 都做到了排名前10页,哦更准确的说是第一页和第五页!
有感兴趣的给我留言,可以单独找个机会来拆解他们的网站,看看他们是怎么做起来的!
imgfx.dev/nano-banana
今年3月4日注册的域名,7月访问量 17k 的网站,首屏界面清晰简单,大图片带来冲击力,结构上也是从左到右。
不过缺点是如果只输入文字,需要上传图片或切换到 Text to image 才能用。
最后的总结
通过对近二十个 nano banana 图片站 的对比分析,可以看出它们的流量来源、产品设计和商业模式背后,隐藏着一些共同规律。我们可以把它们拆解成三个关键维度:
一、流量获取的三种路径
付费投流:印度、巴西、韩国、西班牙等低成本市场是投手的主战场,效果立竿见影,但转化率和用户质量有限。
建议:如果要投流,先选小语种或低竞争市场试水,再逐步转向高付费市场。
SEO / 外链:老站凭借历史积累,在内页插入新词也能快速起量。新站如果能在 Toolify、ProductHunt 等垂直目录拿到外链,也能迅速起势。
建议:提前准备“外链投放清单”,热词一旦出现,第一时间布局。
社交直达:伪装“官方账号”、X 帐号导流、GitHub 开源项目带流量,都是比较高杠杆的打法。
建议:别只盯搜索,把自己打造成“第一传播源”,哪怕只是一个整理者身份。
二、产品设计的三条黄金准则
因为是设计师出身,所以在产品体验维度,我一直比较关注,这里帮大家总结了三条准则,也希望大家都能做出更棒的作品。
-
首屏必须可操作:用户来就是为了生图,不能让他们点三次才看到编辑器。成功案例几乎都在首屏直接放编辑器或 Demo。
-
降低操作负担:上传/不上传图片自动切换文图模式、预填充 prompt、提供 Example,都能减少用户流失。
-
即时反馈与转化:点击有反馈、结果页顺带推荐下一步动作(登录、充值、分享),这是延长停留时间和增加转化的关键。
三、变现模式的启发
- 免费→单次体验→引导登录:降低门槛,先让用户爽到。
- 场景化付费:如“解锁更多主题”“购买风格包”,比单次充值更容易理解和接受。
- 内容+工具结合:资讯站如果只是堆文章,留不住用户;但如果能用旧模型模拟新词效果,就能在“模型未发布前”抢占先机。
方法论落地建议
- 监测热词:一旦有新模型、新关键词,立即注册相关域名并准备基础站点。
- 三步搭建策略:①抢时机(域名+简单编辑器上线)②扩流量(外链+社交+低成本投流)③提体验(首屏即用+引导转化)。
- 小而精优先:不必追求大而全,一个场景/风格打透,比做一个四不像的综合站更容易出成绩。
综合这二十个案例,其实已经能画出一条清晰的路径:捕捉趋势 → 快速上线 → 优化体验 → 持续迭代 → 商业转化。
其实这就像一张“AI 热词地图”,只要我们跟着走,下一次出现新模型时,我们就能比别人提前两步。
我把完整的站点数据和投流渠道都整理好了,想要的可以进群领取。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,也欢迎点个赞、转发给朋友,咱们一起在下一波流量机会里并肩起跑!